山之魂 – 纪念父亲百年寿辰

父亲之于我,就像这座山:虽然遥远,却在眼前;虽然模糊,清晰可见。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外地工作,离家不远,不过也有100多公里。隐隐约约当中总是母亲在撑起全家的一片天。

有一年,家里准备盖房子,打了土坯,摆满了一大片。当土坯将要干尚未干的当口,隐隐约约地一场大雨就要来临。即便是如此坚强的母亲,那一刻我也能感觉到她的忐忑不安和无助。全家动员,无论大小,连夜抢救土坯。我那时候虽然还小,也帮不上多少忙,但也是睡眼惺忪地加入到抢救土坯的行列中。当全家人心急如焚地赶到土坯场的,暖人心的场景发生了!原来是父亲,带着他的几个同事开吉普车从100多公里的地方回家帮助抢救土坯!那一刻,全家人都感觉得救了!印象中的第一次,我感觉到父亲就像一座大山,虽然遥远,但却永远都是全家的屏障,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在眼前。

大概也应该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那一次大姐也在家。不知是因为什么缘故,我和父亲起了争执,两人各不相让。我是少年气盛,父亲大概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那时候最苦的也许是大姐:一边是身体不是很好的父亲,担心我让他气坏了身体,一边是尚不懂事但在家里也倍受宠爱的小弟弟,担心我会受不了。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父亲气不过又不愿继续争吵下去愤而弃门而出,把大姐给急得不行,站在门口,不知道该出去劝父亲还是留在家里劝弟弟。随着时间的前移,当我自己也成为父亲的时候,才慢慢体会到父亲的大度和对孩子的宠爱。那是一种多么宽大的胸怀啊!大过挺拔的高山,宽过绵延的云雾!而这一切都毫不吝啬地留给自己的孩子。

受父亲做木匠活的影响我也从小就喜欢尝试一些小的技术活,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有个目标和计划,然后去享受成功的喜悦。记得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得一支新的铅笔都要喜欢半天。那年父亲带我去了济南的老战友家,彭伯伯、陈阿姨和三个姐姐,他们一家对我也是上宾待遇,准备给我买了最好的铅笔。我在削铅笔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削好的铅笔给折断了,那个心疼都没法想象。于是我就当起了我的能工巧匠,非得要把铅笔给粘起来不可。可是你想那怎么可能呢?但是父亲并没有阻止我,而是让我默默地干上几个小时,给我尝试的空间,给我想象的自由,让我自己寻找答案,即便最后失败了,也是学会了许多东西!不知为什么,这件小事一直伴随着我,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也许这就是父爱,给你充分想象的空间和尝试的自由,但是他却总是准备好保护你,让你安全幸福地成长,正如大山的稳重和深邃。

父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很多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事情本身的情趣而不是所能带来的实惠。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在被打成右派批斗平反之后宁可到相对偏僻落后的黄河农场去工作也不愿留在济南这个更发达更舒适的地方工作的主要原因吧,因为他看不惯那些随风倒的同事的所作所为。在我考大学之前,父亲经常跟我说山东海洋学院(后来的青岛海洋大学)是亚洲唯一一所纯理科的大学,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因此也是盯紧了那所大学跃跃欲试。可真正到我上大学的时候,父亲还是建议我选择了山东大学,没别的原因,就因为那里有他的老战友,说可以帮忙照顾一下。虽然上大学四年期间没有特殊安排的时候几乎每个周末都去父亲的战友家,伯伯、阿姨和三个姐姐三个姐夫也是真诚相待,我也并未感受到太多的快乐,但是父亲的那颗呵护之心却是淋漓尽致地显现了出来。

新生入学那天,父亲也是亲自把我送到学校。再后来我大学毕业之后去了北京,父亲也是以旅游为名很快就到了北京来看我。再后来我又离开北京他出国门,父亲忍不住地会说:你是越来越有出息了,可也是离家越来越远了。

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大山的呼唤。那延绵不断的山峦把父亲那颗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远走高飞又舍不得我们离开的沧桑之心无时无刻地回荡在我的耳边和脑际。

父爱果然如山!谨以此献给父亲的百年寿诞!愿大山之魂魄永驻心间!

骑呀骑,骑个好身体


自 1997 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 “骑自行车上班” 群众性体育活动,是丹麦最大的群众性体育盛事,每年 5 月份举办,从最初的约 30000 人参加,发展至如今,最多的一年有 70000 多人参加,参众遍布全国各地。这一重在参与、重在健身、重在环保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不以骑多远论英雄,首要的衡量标准是骑自行车上班的天数。

今年由于新冠病毒的影响,5 月份的 “骑自行车上班” 群众性体育活动安排被迫取消,因为那时候大多数公司员工都在家里上班,骑自行车上班自然变为空谈。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见缓,活动的主办方抓住战机宣布在 9 月份补办今年的 “骑自行车上班” 群众性体育活动,以5 人组成一队,凸显集体主义与健身环保集于一身的精神,并别出心裁地设立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奖杯让每个参与者去赢,比如 “首个骑自行车上班日” 奖杯、“全体队员齐上阵” 奖杯、“连续 5 天骑车上班” 奖杯、“单日骑程达 25 公里” 奖杯、“雨天骑车上班” 奖杯、“蛋糕日” 奖杯,等等等等,虽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虚拟和视觉世界里的存在,但依然为每位参加者增添了许多 “争强好胜” 的动力。而最重要的则是莫过于通过这项健身运动,每位参与者都或多或少地增强了体质。

骑车上下班的最大好处就是在晴朗天空下翱翔,迎着初升的朝阳,闻着草木的清香;抖掉身上的倦怠,驶向充实的生活。悠闲时伴着小鸟唱支歌,紧张时奋力向前冲;晨练后一天精神爽,夕阳中思绪把家还。骑自行车上班最大的好处就是到公司之后可以洗个澡、吃个早餐,一天精神气爽、精力饱满地工作,真的是很爽!

当然骑自行车上下班也有许多挑战。自从报名参加今年 9 月份的 “骑自行车上班” 活动,就开始想着如何过这几关:

体力关:毕竟已经有很久没有连续 5 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了,9 月份总共有 22 个工作日,能骑多少天的自行车上下班?心里还真是没有底儿。我自己的感受就比较明显。虽然本来就已经被朋友和同事称为闲不住的运动型 “人才”,但想到天天骑自行车、来回各 18 公里上下班,还是感觉是比较大的挑战。有时感觉每周能骑车 3 天上下班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偶尔有过一两周连续 5 天骑车上下班的时候,简直就觉得不得了不得了的。

天气关:丹麦的春天特别是 5 月份,天气一般比较好,阴天下雨相对较少,且日照时间越来越长,气温越来越高,即便体力上累一点,在阳光灿烂的晴朗天空下骑行,即便不想别的,光是想想沿途晒晒太阳,在丹麦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享受。而今年的 “骑自行车上班” 活动安排在 9 月份,则是恰恰相反的感觉:天气一般不太好,阴天下雨相对较多,且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气温越来越低,如果体力上再累一点,那到底能坚持几天骑车上下班,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硬件关:所谓硬件自然是指自行车。谁都知道,骑自行车出力气在人,但自行车合作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在天 – 如果自行车扎带了,则是谁也控制不了的。唯一能做准备就是随身携带补带的工具,万一出现扎带的局面,也只好现场办公,只是时间上就会增加很多。当然经常地清理一下自行车外胎上的小石片等尖锐物,也可以有效地防范自行车扎带。我把这成为对自行车的呵护。

不得不说,今年的 9 月份的天还真是不错,除了有一两天下雨之外,其它的日子多数天都不错,是骑自行车的良好天气。事实上,我自己的表现也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除了有一周被迫在家里上班一天没有骑自行车上下班、三天部分骑自行车之外,其它18天均是全程骑车上下班,每天来回36公里,还包括一天绕路骑车上下班,来回骑行41公里。这样一个月下来,骑自行车上下班21天,共骑行688公里。而我们的自行车五人组总体表现也不赖,平均每人骑自行车上下班14.6天,平均骑行距离487.8公里,两项指标均高于公司、社区、大区和全国所有参赛队的平均水平。一个月下来,我们的自行车队所骑行的距离与开车上下班相比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了10棵参天大树,所消耗的卡洛里相当于1605根冰棍儿!

一个月下来,丹麦今年的“骑自行车上下班”活动全国所有参赛队总共骑行409639天,骑行距离高达5905655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147圈的距离!

从丹麦庄园史看丹麦的变迁

丹麦曾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事实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丹麦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翻阅一下丹麦的历史,丹麦曾经实行过两次土地改革,一次发生在18世纪后半叶,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叶。人们普遍认为,丹麦历史上的这两次土地改革,奠定了丹麦整个发展史的基础。直到今天,丹麦的行政框架依然是在这两次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循序渐变、不断优化而形成的。

满江红 ♡ 相识于山大三十五周年有感

从 35 年前的今天怀揣梦想进入大学校门,35 年之后的记忆原来是这样的:

sdu_main

美丽泉城,金秋季、一九八一。
临东海、泰山足下,浩然有气。
年少青春心灿烂,八三笑脸光学系。
首相识、携正茂风华,学时是。

2015-10-16 14.48.00

时飞跃,功名第。
游四海,学奇艺。
过三十五载,各怀绝技。
学贯中西明是理,知悉古今通天地。
再聚齐、忆过往情深,喜极泣。

注:第二张是我们当时的宿舍楼,代表了故土情深;第三张是我同宿舍的同学,他因为工作忙很少参加同学聚会,所以挑这一张最难得的聚会照代表同学友谊;第四张是我们入学时小树林里的

2015-10-16 14.18.54a
IMG_1023

一棵小树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代表今昔对比和生活的变迁。回到第一张,是大学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时我不能参加而制作的宣传画,代表学术上再大的成就也比不上一个幸福的家庭。35 年下来记忆里就这四样东西了。

中国人

许多年前,曾经有一本引起不小轰动的书叫做《丑陋的中国人》,虽然笔者未曾读过此书,但从书名便可以看出,这不是一本为“中国人”唱赞歌的书。于是一个疑问便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中国人为什么要自己说自己丑陋呢?

当我们还在国内的时候,“中国人”的概念在我们的脑海里似乎并不是很清晰,因为几乎见到的每个人都是中国人。倒是偶尔见到的几个外国人更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于是这才有了崇洋媚外,因为物以稀为贵,珍贵的东西总是要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外国很远,遥远而不可及的东西则总是令人心往神驰并念念不忘的。这才有了时至今日仍经久不衰的出国热。

及至我们真的来到了国外,才发现,原来“中国人”的概念是如此地清晰,因为这里的中国人实在太少,每个中国人都被孤零零地显现出来。于是当中国人陌路相逢的时候便显得格外地亲切,以至于看到哪怕是中国人共用的中国字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于是在国外的中国人才会自发地组织起这样那样的社团,是为了中国人之间互相有个照应,于是每个中国人都以为所有中国人都会热心地帮助中国人。于是中国人也就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容誉而尽心尽力。

然而却偏偏有那么一些中国人,他们并没有因为来到了国外而感受到任何的变化,他们依然是对周围的中国人视而不见,他们依然是崇洋媚外,有时候为了得到外国人的一个笑脸而全然可以丢掉中国人的人格。这样的中国人生活得很潇洒,他们对中国人的事情莫不关心,而且也意识不到自己是个中国人。当外国人说中国或中国人不好的时候,他们会深有感触地说:这的确是真的!而当外国人说中国或中国人好的时候,他们则会不以为然地说:那根本就是假的。

有一些中国人,他们的确感受到了来到异国之后的差别,他们既能看到周围的中国人,也能看到周围的外国人,他们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但他们却忘记了自己是谁,因为他们专门干坑害自己同胞的事情。这样的中国人会专干投外国人所好的事情。有的外国人以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些落后现象来取乐,这些中国人便会担当起为外国人搜集“情报”的角色。当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取笑的时候,他们会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称这些人为当今的“汉奸”恐怕并不过分。

还有一些中国人,自己已出得国来,顿觉一身轻爽。他们在自己立稳了脚跟以后并不是在学业上下工夫,而是做起“过河拆桥”的买卖。他们可以找出多种借口,并设法接近当地要员,借助他们某些莫名其妙的猎奇心理,靠外国人的力量来达到他们那些莫名其妙的目的。这些人大概是丧尽了天良,因为他们应当知道争取一次出国的机会有多么的不易,他们应当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和自己的亲戚朋友在苦苦奋斗。其实又何必呢?都是中国人,都有一颗维系在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心,不互相帮忙也就罢了,也到不了互相拆台的地步!可反过来一想,这些人也真是不容易,来到了国外不去与外国人分上下,却专来与自己的同胞比高低。而当他们终于发现连自己的同胞也比不过的时候,便干起了“过河拆桥”的勾当。要说这些人活在世上也够累的,不是吗?!

值得庆幸的是,上述这些中国人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确在尽心尽力地工作着,他们维护了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一方面,他们与外国同事友好相处,认真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既增长了自己的才干,又在外国同事面前树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和个人形象;另一方面,对个别外国人以中国的某些落后现象以及整个国家还比较贫穷的现实来取笑甚至谩骂中国和中国人则给以巧妙的反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外国人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只是根据所受到的宣传来评价中国。有些时候他们的论调也是很荒唐的,因而也是很容易被改变的。事实已经充分说明,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和地位正在得到越来越公正的评价,而这完全是靠中国人的实干争来的,决不是靠投人所好、卑躬屈膝捡来的。每个中国人都应当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只有当中国和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中国人才会真正得到世人的尊重。

借用中国一句古话:“先做人,再做中国人。”

(注:本文原载于《美人鱼》杂志199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