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魂 – 纪念父亲百年寿辰

父亲之于我,就像这座山:虽然遥远,却在眼前;虽然模糊,清晰可见。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外地工作,离家不远,不过也有100多公里。隐隐约约当中总是母亲在撑起全家的一片天。

有一年,家里准备盖房子,打了土坯,摆满了一大片。当土坯将要干尚未干的当口,隐隐约约地一场大雨就要来临。即便是如此坚强的母亲,那一刻我也能感觉到她的忐忑不安和无助。全家动员,无论大小,连夜抢救土坯。我那时候虽然还小,也帮不上多少忙,但也是睡眼惺忪地加入到抢救土坯的行列中。当全家人心急如焚地赶到土坯场的,暖人心的场景发生了!原来是父亲,带着他的几个同事开吉普车从100多公里的地方回家帮助抢救土坯!那一刻,全家人都感觉得救了!印象中的第一次,我感觉到父亲就像一座大山,虽然遥远,但却永远都是全家的屏障,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在眼前。

大概也应该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那一次大姐也在家。不知是因为什么缘故,我和父亲起了争执,两人各不相让。我是少年气盛,父亲大概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那时候最苦的也许是大姐:一边是身体不是很好的父亲,担心我让他气坏了身体,一边是尚不懂事但在家里也倍受宠爱的小弟弟,担心我会受不了。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父亲气不过又不愿继续争吵下去愤而弃门而出,把大姐给急得不行,站在门口,不知道该出去劝父亲还是留在家里劝弟弟。随着时间的前移,当我自己也成为父亲的时候,才慢慢体会到父亲的大度和对孩子的宠爱。那是一种多么宽大的胸怀啊!大过挺拔的高山,宽过绵延的云雾!而这一切都毫不吝啬地留给自己的孩子。

受父亲做木匠活的影响我也从小就喜欢尝试一些小的技术活,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有个目标和计划,然后去享受成功的喜悦。记得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得一支新的铅笔都要喜欢半天。那年父亲带我去了济南的老战友家,彭伯伯、陈阿姨和三个姐姐,他们一家对我也是上宾待遇,准备给我买了最好的铅笔。我在削铅笔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削好的铅笔给折断了,那个心疼都没法想象。于是我就当起了我的能工巧匠,非得要把铅笔给粘起来不可。可是你想那怎么可能呢?但是父亲并没有阻止我,而是让我默默地干上几个小时,给我尝试的空间,给我想象的自由,让我自己寻找答案,即便最后失败了,也是学会了许多东西!不知为什么,这件小事一直伴随着我,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也许这就是父爱,给你充分想象的空间和尝试的自由,但是他却总是准备好保护你,让你安全幸福地成长,正如大山的稳重和深邃。

父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很多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事情本身的情趣而不是所能带来的实惠。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在被打成右派批斗平反之后宁可到相对偏僻落后的黄河农场去工作也不愿留在济南这个更发达更舒适的地方工作的主要原因吧,因为他看不惯那些随风倒的同事的所作所为。在我考大学之前,父亲经常跟我说山东海洋学院(后来的青岛海洋大学)是亚洲唯一一所纯理科的大学,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因此也是盯紧了那所大学跃跃欲试。可真正到我上大学的时候,父亲还是建议我选择了山东大学,没别的原因,就因为那里有他的老战友,说可以帮忙照顾一下。虽然上大学四年期间没有特殊安排的时候几乎每个周末都去父亲的战友家,伯伯、阿姨和三个姐姐三个姐夫也是真诚相待,我也并未感受到太多的快乐,但是父亲的那颗呵护之心却是淋漓尽致地显现了出来。

新生入学那天,父亲也是亲自把我送到学校。再后来我大学毕业之后去了北京,父亲也是以旅游为名很快就到了北京来看我。再后来我又离开北京他出国门,父亲忍不住地会说:你是越来越有出息了,可也是离家越来越远了。

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大山的呼唤。那延绵不断的山峦把父亲那颗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远走高飞又舍不得我们离开的沧桑之心无时无刻地回荡在我的耳边和脑际。

父爱果然如山!谨以此献给父亲的百年寿诞!愿大山之魂魄永驻心间!

骑呀骑,骑个好身体


自 1997 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 “骑自行车上班” 群众性体育活动,是丹麦最大的群众性体育盛事,每年 5 月份举办,从最初的约 30000 人参加,发展至如今,最多的一年有 70000 多人参加,参众遍布全国各地。这一重在参与、重在健身、重在环保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不以骑多远论英雄,首要的衡量标准是骑自行车上班的天数。

今年由于新冠病毒的影响,5 月份的 “骑自行车上班” 群众性体育活动安排被迫取消,因为那时候大多数公司员工都在家里上班,骑自行车上班自然变为空谈。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见缓,活动的主办方抓住战机宣布在 9 月份补办今年的 “骑自行车上班” 群众性体育活动,以5 人组成一队,凸显集体主义与健身环保集于一身的精神,并别出心裁地设立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奖杯让每个参与者去赢,比如 “首个骑自行车上班日” 奖杯、“全体队员齐上阵” 奖杯、“连续 5 天骑车上班” 奖杯、“单日骑程达 25 公里” 奖杯、“雨天骑车上班” 奖杯、“蛋糕日” 奖杯,等等等等,虽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虚拟和视觉世界里的存在,但依然为每位参加者增添了许多 “争强好胜” 的动力。而最重要的则是莫过于通过这项健身运动,每位参与者都或多或少地增强了体质。

骑车上下班的最大好处就是在晴朗天空下翱翔,迎着初升的朝阳,闻着草木的清香;抖掉身上的倦怠,驶向充实的生活。悠闲时伴着小鸟唱支歌,紧张时奋力向前冲;晨练后一天精神爽,夕阳中思绪把家还。骑自行车上班最大的好处就是到公司之后可以洗个澡、吃个早餐,一天精神气爽、精力饱满地工作,真的是很爽!

当然骑自行车上下班也有许多挑战。自从报名参加今年 9 月份的 “骑自行车上班” 活动,就开始想着如何过这几关:

体力关:毕竟已经有很久没有连续 5 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了,9 月份总共有 22 个工作日,能骑多少天的自行车上下班?心里还真是没有底儿。我自己的感受就比较明显。虽然本来就已经被朋友和同事称为闲不住的运动型 “人才”,但想到天天骑自行车、来回各 18 公里上下班,还是感觉是比较大的挑战。有时感觉每周能骑车 3 天上下班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偶尔有过一两周连续 5 天骑车上下班的时候,简直就觉得不得了不得了的。

天气关:丹麦的春天特别是 5 月份,天气一般比较好,阴天下雨相对较少,且日照时间越来越长,气温越来越高,即便体力上累一点,在阳光灿烂的晴朗天空下骑行,即便不想别的,光是想想沿途晒晒太阳,在丹麦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享受。而今年的 “骑自行车上班” 活动安排在 9 月份,则是恰恰相反的感觉:天气一般不太好,阴天下雨相对较多,且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气温越来越低,如果体力上再累一点,那到底能坚持几天骑车上下班,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硬件关:所谓硬件自然是指自行车。谁都知道,骑自行车出力气在人,但自行车合作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在天 – 如果自行车扎带了,则是谁也控制不了的。唯一能做准备就是随身携带补带的工具,万一出现扎带的局面,也只好现场办公,只是时间上就会增加很多。当然经常地清理一下自行车外胎上的小石片等尖锐物,也可以有效地防范自行车扎带。我把这成为对自行车的呵护。

不得不说,今年的 9 月份的天还真是不错,除了有一两天下雨之外,其它的日子多数天都不错,是骑自行车的良好天气。事实上,我自己的表现也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除了有一周被迫在家里上班一天没有骑自行车上下班、三天部分骑自行车之外,其它18天均是全程骑车上下班,每天来回36公里,还包括一天绕路骑车上下班,来回骑行41公里。这样一个月下来,骑自行车上下班21天,共骑行688公里。而我们的自行车五人组总体表现也不赖,平均每人骑自行车上下班14.6天,平均骑行距离487.8公里,两项指标均高于公司、社区、大区和全国所有参赛队的平均水平。一个月下来,我们的自行车队所骑行的距离与开车上下班相比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了10棵参天大树,所消耗的卡洛里相当于1605根冰棍儿!

一个月下来,丹麦今年的“骑自行车上下班”活动全国所有参赛队总共骑行409639天,骑行距离高达5905655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147圈的距离!

从丹麦庄园史看丹麦的变迁

丹麦曾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事实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丹麦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翻阅一下丹麦的历史,丹麦曾经实行过两次土地改革,一次发生在18世纪后半叶,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叶。人们普遍认为,丹麦历史上的这两次土地改革,奠定了丹麦整个发展史的基础。直到今天,丹麦的行政框架依然是在这两次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循序渐变、不断优化而形成的。

有心则灵

cop_bluesky
cop_sunny
cop_sunset

时空变幻心为天,
心花灿烂总天蓝;
若遇连天缤纷雨,
绿树红墙也缠绵。

:有感于丹麦进入9月份之后仍有如此秋高气爽的蓝天和姹紫嫣红的晚霞引来微信朋友圈里不断地美景奉献,特抽取三张并配以小诗一首,题为“有心则灵”,以飨读者。照片版权因而归原作者所有。

诗的前两句和一位朋友在晴朗蓝天下奉献给大家的好景致;后两句和一位朋友在阴雨连绵中分享给大家的好心情。

“有心则灵”,意寓人的心境其实自己做主,无论怎样的风云变幻,都应以平常心待之,则总能境中取胜,

满江红 ♡ 相识于山大三十五周年有感

从 35 年前的今天怀揣梦想进入大学校门,35 年之后的记忆原来是这样的:

sdu_main

美丽泉城,金秋季、一九八一。
临东海、泰山足下,浩然有气。
年少青春心灿烂,八三笑脸光学系。
首相识、携正茂风华,学时是。

2015-10-16 14.48.00

时飞跃,功名第。
游四海,学奇艺。
过三十五载,各怀绝技。
学贯中西明是理,知悉古今通天地。
再聚齐、忆过往情深,喜极泣。

注:第二张是我们当时的宿舍楼,代表了故土情深;第三张是我同宿舍的同学,他因为工作忙很少参加同学聚会,所以挑这一张最难得的聚会照代表同学友谊;第四张是我们入学时小树林里的

2015-10-16 14.18.54a
IMG_1023

一棵小树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代表今昔对比和生活的变迁。回到第一张,是大学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时我不能参加而制作的宣传画,代表学术上再大的成就也比不上一个幸福的家庭。35 年下来记忆里就这四样东西了。

周末愉快!

IMG_20160826_191343[1]
IMG_20160824_194057[1]
IMG_20160826_193739[1]

看到这样一片草坪你会想到啥?没啥,你一定会说:就一片草坪呗,誰还没见过!会不会想到后面的蓝天白云?你肯定觉得不沾边吧 再给你上一瓶 7.9 度的啤酒,有点感觉了吗?当你看着草坪疯长,当你终于忙里偷闲去搬出那才用了一年算得上半新的割草机准备为草坪理发的时候,割到一半,咣!割草机熄火了,再也打不着了,过了两天再打,还是打不着;再过两天再打,还是打不着。这样一个星期就过去了,你在想,要去保修吗?保修还是不保修,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是这样说的。突然想起来,我是工程师哎,号称有超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不烟酒一番就去保修?! 断定不可能啊!找出从来不相信的说明书,一堆废话之后的确帮助不大。Men,找到一点灵感,开始实验科学。第一招不行,第二招,成了!彻底解决了从买来割草机就存在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终于可以割草了!割完了就是刚才那样,你说那时候我的心情是不是该像蓝天白云一样灿烂?是不是该打开一瓶度数最大的啤酒庆祝一番?因为一个工程问题解决了,经验增加了,保修不再是一个问题了,没有不知道到底为什么打不着火了的疑问了,而最重要的是,花园变整洁美丽了,再加上这秋老虎一般的丹麦夏日,周末愉快可期了。

皮特的计谋(译,连载之六)

〔译自 Swen Wernstrom 的丹麦文小说:“Peter Fidus”〕

六、第一次获得报酬

太阳升起来了,天变得热起来了。

每天夜里皮特睡在楼梯间里,他并不觉得冷。虽说地面很硬,很不舒服,但晚上总是有个睡觉的地方。白天呢,他就在城里转来转去地看人。当每天的太阳高高升起的时候,他就到那个大餐馆里去饱饱地吃上一顿。

有一天,当皮特正坐在那里吃饭的时候,一个老头冲他走过来。那是一个非常老的老头,满脸都是皱纹,银灰色的八字胡径直伸向嘴角的两边。他走起路来就象是一只一跳一跳的乌鸦,肚子上还挂着一条硕硕闪光的金链子。

“那位正坐在那里吃牛肉的年轻朋友,你好!你就是那位著名的计谋大师皮特吗?”老头一边朝皮特走一边咕噜咕噜地与皮特搭上了腔。

“我的名字是叫皮特,我是正在吃牛肉。但著名的计谋大师嘛,我还不是。”皮特说。

“哎哟哟哟……,你当然是了。我的朋友们说了很多关于你的事情,‘食品’经理和‘玉米’经理非常赞赏你呢!”

“噢,是这样啊!”

这个老头用拐杖支撑在地上,摆动着他那闪闪发光的金链子。“我是‘儿童’经理,我也有很多烦心的事情。”老头说。

皮特心里犯起了嘀咕:一个这么老的老头,怎么会是“儿童”经理?正想着,老头解释道:“我有一个商店,是卖儿童服装的,有各式各样非常漂亮的婴儿裤。”

“噢,是这样。那你还有什么好烦恼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人们都到另外的商店里去买婴儿衣服,可我想让他们都到我的商店里来买。”

“哎呀,仅仅如此啊,还有更糟的吗?这很容易解决的嘛!”皮特一副轻松自如的样子说道。

“什么,什么?容易?!我已经干了一百年了,不,五十年了,我是说生意并不是特别好。去年我挣了五十万,今年恐怕只能挣到二十五万。我很快就要穷死了!”

皮特觉得不可思议。他认为这些经理们真是很奇怪,他们每年挣那么多钱,但他们仍旧认为他们穷死了。“你应该印制广告,广告上面写‘儿童经理的裤子最好’!”皮特还是开始给这个自称快要穷死的老头出起了计策。

“不行,不行,不行!这一着我已经试过了,我已经试过了。”儿童经理咕噜咕噜地说道。

“你应该把广告通过邮局寄到老百姓家里。”

“不行,不行,不行!这一着我也试过了,可邮费太贵了。再说,大部分的广告没有用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有小孩子。”

“那你应该仅仅把广告寄给那些有小孩子的人家。”皮特顺口说道。

“是啊,你说的对呀!”儿童经理终于露出几分惊喜,但马上又愁眉苦脸起来:“可还是不行,不行,……,我怎么知道谁家有小孩子,谁家没有小孩子呢?”

再瞧皮特,满脸得意的神情,因为这一点他早已想到了:“你应该到教堂办公室去?”

“为什么?”儿童经理问道。

“因为你应该去和牧师谈谈。”

“谈什么?”

“嗨!你仔细听清楚。牧师呢,知道所有新生儿的情况,因为他需要把新生儿们的情况一一写在教堂里那本大大的登记簿上。你应该请求牧师寄给你所有新生儿的地址,这你不就知道谁家有小孩子以及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了吗!然后,你可以放心地把广告寄给这些家里,由此你可以省下大量的邮费。”

至此,儿童经理才开始明白过来,他跳着转来转去,一时间变得简直象一头快乐的小牛,尽管他已经是一大把年纪的老头子了。“哈哈,哈哈!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但时间不长,他又拉下脸来了:“你认为牧师会帮我吗?”

“那当然不是免费的了。极有可能你需要按每个孩子付给牧师 10 到 20 欧尔。”皮特想起了他曾住过的那家牧师,如果在那样小的一个地方有那么吝啬的牧师,在这样一个大城市里也肯定有有如此吝啬的牧师,所以他建议儿童经理要花点钱。

“嗯,是啊,我试试看吧。”老头的脸上立即露出了一丝笑容。正当他转身要走的时候,皮特又在后面开了口:

“你可以给我 1000 克朗作为报偿吗?”

“给谁?你说什么?”儿童经理咕噜道,他被皮特的话给下了一跳,差一点倒在皮特的饭桌上,因为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计谋要花去他 1000 克朗。但皮特坚持道:

“如果人想得到好的主意,那么他应该有支付能力。”

儿童经理重重地支撑在他的拐杖上,以至于拐杖都快要被折断了。他的山羊胡子直竖起来,甚至于他那条金链子都停止了闪光。但是他还是双手颤抖着从口袋里掏出 1000 克朗递给了皮特。

“你这钱挣得可好容易啊!”老头咕噜道。

“你说的不错,这也许就是我的生活目标。但是你可以用我的计谋挣一大笔钱,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经历了这几件事情之后,皮特已经越来越聪明了。他拿着这有生以来第一次挣得的 1000 克朗,似乎晤出了一点道理。

(未完待续)

(注:本文原载于《美人鱼》杂志1994年第六期)

中国之夜

丹麦朋友 Klaus 从中国旅游回来,兴冲冲地给我们打来电话,约好时间去他家里吃晚饭。他同时还邀请了另外两位与他此次中国之行有关的中国朋友小A和小B共进晚餐,以畅谈他此次中国三周行的感受。由于他此次邀请的都是中国朋友,要谈的也都是中国的事情,因而他把此次聚会称为“中国之夜”。

Klaus 与我同在一座楼里办公。早在半年前,当他知道我是来自中国的时候,便与我谈起了他要去中国访问的计划。后来我又了解到,Klaus 曾于 1978 年去中国考察过一次,他的妈妈于二十年代出生在中国的上海,此次他们母子同行,带有一定的“故地重游”的含义,因而他们,特别是 Klaus 的母亲,内心的喜悦禁不住溢于言表。行前,Klaus 请我们到他妈妈家共进晚餐,为他们介绍一些去中国旅游的注意事项。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丹麦人,Klaus 的妈妈首先关心的是她在上海是否还能找到她当年出生的地方。为此,我们特意为他们安排了到一位上海朋友家共进晚餐的日程。他们对中国的太极拳,中国的地方戏剧,以及中国公园里的集体舞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届时要亲自去尝试一番。

三个星期在中国,他们随团游览了北京、西安、桂林、上海、杭州等地,体验到了登上长城方好汉的喜悦,欣赏到了兵马俑所展示的中国古代繁荣,亲眼目睹了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置身于上海这个东方大世界里那豫园那玉佛那龙华寺使他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西子湖畔一叶扁舟把他们荡入了一片神仙世界……。除了夏季的烈日炎炎、间或阴雨绵绵使他们略感不适之外,其它的一切都是那么尽如人意。他们满是收获,兴奋不已,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数不清的风光美景、画中丽人,还带回了更为珍贵的纯洁友谊、“故土”情深。

“中国之夜”以放映 1978 年的幻灯片拉开序幕。看着幻灯片中那个年代的街头巷尾、衣食住行、人文景观,的确象是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虽说照片也是彩色的,但从照片上却看不到太多的色彩。也许西方人到了中国更注重涉猎他们想象当中的中国色,所以幻灯片上多次出现了诸如街头路面破烂王、粮店门前排队长、清晨早起刷桶忙的画面,全然不见高楼即将拔地起、童叟少壮展新姿的端倪。从整个画面看,那时的中国大地确有几分百废待兴之势。

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的是他们此次中国之行所拍摄的许多照片。中国十四年的巨变,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上,体现在人们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街道两旁的高楼大厦上,体现在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物品摆在货架上。天似乎变得更蓝了,人们笑得也更甜了。要吃饭不再是排大队等冷脸,自有那笑脸相迎的服务员连拉带劝、百般耐烦。要吃活鲜是不是?您稍等。转眼就是一条大蛇呈现在你的面前。先是剖腹取蛇胆,兑上一杯美酒,一饮而尽,保你上下通气、颐养天年;再是蛇肉味道鲜,不吃此回心不甘。这丹麦人还真怪,平日里你要是告诉他们吃狗、吃猫、吃老鼠,他们的眼睛会瞪得跟嘴巴一样大,可是他们在做蛇羹的现场竟然毫无畏惧,把弄蛇人的一举一动全都留在了照片上。虽说那弄蛇人整日里与蛇打交道,但每次弄蛇的时候,其紧张的神情还是全然留在了画面上。

“你们家的房子很漂亮,” Klaus 的妈妈指着一张照片对小A说,这是小A来到丹麦之后她家才搬进去的新居,“你们一家人对我们也特别好。” Klaus 的妈妈在感激之余,话语中也不时带有几分幽默:“上海的变化太大了,就连出租司机也不认路了。当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你们家的时候,你爸爸已在烈日下面等了足足有两个小时了。可怜的他哟!”她的一番话把我们大家都逗乐了。

Klaus 也拿了一张照片对小B说:“看看这是谁。”“哇噢”一声,差一点没把小B给高兴得热泪盈眶。照片里有她日夜思念的家人之一--二姐。原来,在 Klaus 和他妈妈游览上海时,受到小B家人的热情接待,并由其二姐带他们乘坐了颇具上海特色的黄浦江夜景游览船。“当我们坐在黄浦江夜景游览船上的时候,看着浦江两岸的万家灯火,我们完全忘记了那是在中国。不,不,是黄浦江两岸的夜色把我们给迷住了,我们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很显然,我们在座的几位中国人都被 Klaus 的情绪打动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越变越美?谁不希望自己的祖国越变越强?    接下来我们又一起欣赏了其它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凝结了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叙述的都是中国这些年的变化。中国的戏曲已欣然走进了西方人的脑海,他们在欣赏地方戏曲的时候已不再只是看看热闹,而是要弄明白其中的每一个情节。与此同时,境外的卡拉OK也已深入到中国大地上每一个娱乐场所。但更为有意思的是,卡拉OK的词曲已不再仅限于港台或大陆流行歌曲,一些简单易唱家喻户晓的歌曲也已进入卡拉OK的行列,这尤其吸引了众多想在中国一过卡拉OK瘾的外国游客。当“中国之夜”渐入佳境的时候,Klaus 为我们哼唱了一首他在中国游览期间学会的卡拉OK:“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立时博得在场人士的热烈掌声。可以肯定的是,Klaus 不会认识上述歌词中的任何一个句子,但是他很完美地把这首歌给唱下来了。    夜深了,“中国之夜”已进入了尾声,但所有人的聊兴都依然正浓。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希望:作为一个环保方面的专家,Klaus 希望以后与中国同行建立越来越多的业务来往;Klaus 的妈妈希望自己的出生地越变越美,将来有一天她要再一次“寻根访古”;而我们每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则憧憬着自己的祖国将来有一天真正地强大起来,期待着东方真正变亮的那一天。但无论各人的希望如何,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国之夜”结束的时候,一颗中国之星又悄然升起。

(注:本文原载于《美人鱼》杂志1994年第六期)

何为“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

在今后三十到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将增至十五亿,从而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将下降到 0.08 亩,人均占有水资源将下降三分之一。到那时,基于水和可耕种土地的“绿色农业”将趋于其承受能力的极限。为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了“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的概念,认为只有同时发展“三色农业”才能保证人们既有高的生活水准又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农业”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因为地里的庄稼都是绿色的。那么什么是“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呢?

“蓝色农业”是指海洋农业。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为海洋所覆盖。科学家预测,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里,海洋将是人类的第二大粮仓。例如,海藻类是一种近海自然植物,它可以被加工成人类的食物,而每年可收获的海藻类相当于全世界小麦产量的十五倍。

“白色农业”是微生物农业和生物细胞农业的另一种称呼。之所以称其为“白色农业”是因为这种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另一方面,它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作为基本的生产条件。尽管“白色农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潜在的巨大蕴藏量是可想而知的。据科学预测,如果世界上年产石油总量的百分之二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处理,那么就可以创造出两千五到三千万吨的单细胞蛋白质,这足可以供给二十亿人口一年的食物。另一个例子是农作物的径杆。中国每年大约有五亿吨的农作物径杆,如果其中的百分之二十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来处理,可创造四百亿公斤的饲料,这相当于中国年消费饲料量的一半。从这种意义上讲,微生物工程可以将农业生产转化为工厂里的工业生产。一个年生产十二万吨单细胞蛋白质的微生物工厂占不了多大的地方,但是它所生产的蛋白质却相当于种植十二万亩的大豆,或相当于在两千万亩的草地上养殖奶牛和羊所能获得的蛋白质。

当然,“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的建立需要时间。拿“白色农业”来说,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对微生物科学的研究。科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发生巨大变革的一个新世纪,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的三十七个研究所中,还没有一个被指定为对农业微生物学进行研究的单位。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已对此提出了许多建议。期待着不远的将来,“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之花在中国大地上结出硕果。

摘自《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LETTER》总第14期

(注:本文原载于《美人鱼》杂志1994年第六期)